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今天,距离届考研还剩下一百天。。或许考研过程没有像高考一样的百日誓师大会,但是这一天也绝不让同学过的普普通通。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真经汇总了彭兰、刘海龙、喻国明、刘涛等近十位新传领域的学界大咖,提炼出他们的绝对值得记忆观点,组成了答题训练语料库。以下内容希望各位同学打起十二分精神集中阅读、消化、记忆,绝对百分百干货!
由于推送篇幅有限,
真经也为大家准备了
本专题的背诵打印PDF完整版
打印下来直接学,直接背诵!
后台回复干货,即可获取领取方式
活动时间:即日起至年9月20日晚8点
专题划分排布顺序如下:技术与社会、符号与话语、批判观点、国际传播、短视频、社交媒体、文化、媒介融合、互联网、十大鲜活话题。
技术与社会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传播学教程》中的记录:技术决定论、社会决定论以及技术与社会互动论。那么在这个基础之上,以下学者的观点或许能带给你更多的思考。
+
算法即媒介(喻国明)
算法正在成为个体认知世界的中介;同时,算法也正在重新“组装”社会关系。算法本身就是一种媒介,一种更高意义上的媒介——它正利用其联结属性建构、匹配与调适价值关系。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框架,算法充当着认知塑造者、关系建构者、社会黏合剂的角色,在这个意义上,算法即媒介。
把算法理解为一种媒介,为解析算法的社会性概念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既描绘了算法正渗透进社会系统方方面面,通过营造算法环境来形塑信息世界的现实,也暗喻着算法所拥有的改变社会的力量来源于它的联结属性对价值关系的建构、匹配与调适。
同时,用媒介范式来认知算法也为媒介概念自身赋予了新的意义——互联网作为一种高维媒介推动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技术性媒介逻辑向强调联结的网络化媒介逻辑转变,作为一种更高意义上媒介的算法则进一步在媒介的联结属性之上强调价值关系的匹配与调适,深化了对新传播图景下媒介运作核心逻辑的认知。
真正意义上的媒介或最广义的媒介其实都是在这种价值关系匹配的算法之下形成的,“算法即媒介”是对万物皆媒这种复杂媒介的实际形态做出的高度概括。
+
物,外化人自我传播的中介(彭兰)
以往人类的“自我传播”(内向传播),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审视与反思。传感器等智能化物体,成为了另一种自我传播的中介,它使人对自身的物质层面(身体状态、运动等)有了更多自我观察、检视的机会。这也可能会促进人对自己的物质化状态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