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制度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是美食也是中药,善疏风不论寒热,祛咳不论 [复制链接]

1#
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0930/09073071708.shtml

俗话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的健康亦是如此,小的亚健康不管不顾可能会影响今后的健康程度,而造成亚健康的原因不外乎有两类,一是外感;二是内生。

我们今天主要说一下第一项的“外感”,外感一般来说有“风暑湿燥寒”五种邪气,而“风为百患之首”,常常都是风邪打开第一道防线,从而夹在其它,并且“风行主动而善变”的特点注定其“不安分”。

风邪对于我们就如同蚁穴对于堤坝,适当调整则无忧,中医应对风邪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有一种植物可以做菜成为美食,也可以入药作为中药使用,它善于疏散风邪而不论寒热,善于祛咳而不论虚实,还善于清头目、利咽、通肺气,可谓是益处众多。这味中药就是荆芥,在很多地区都有用它做菜的习惯,并且十分美味。荆芥这味中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原名假苏,在三国时期才正式称之为荆芥,此外在各地还有鼠实、姜芥、四棱杆蒿、线芥等其他叫法。

荆芥的用途比较广泛,典籍中关于它的论述也比较繁多,在《本草纲目》中总结为“长于祛风邪”,并且有“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等用途,而且荆芥的特点是“辛散气香,辛而不烈,微温而不燥,其性缓和”,对于外感风邪,不论风寒、风热、或者寒热不明显者都可以选用。

在唐宋时期,盛行用荆芥“益力添精”、“除劳”以滋养虚劳的亚健康,只是后来渐渐不被认可,关于这一点有学识之士可以进一步探讨。而就以荆芥常用的方法而言,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一、荆芥疏散风邪。

荆芥能升能散,善于疏散风邪,且辛而不烈,比较平和,因此外感风寒、风热都常用到荆芥,荆芥虽然祛风,但不能调整寒热,而风邪一般都夹杂寒热以及湿,因此需要合理的配伍。

如若是外感风寒,从而身热怕冷、无汗,较轻者可用荆芥为主,辅以淡豆鼓与酒一同煎煮;对于风寒内郁较盛者,可以使用荆芥与防风、羌活、川芎搭配,这就是鼎鼎有名的“荆芥败*”,这一类人还可以用另一个方法,就是荆芥与防风、白芷、生姜的配伍。

如果风寒夹有湿,这除了风寒的表现之外还感觉身上困重、关节的酸痛、胸中的满闷,可以使用荆芥穗与苍术、甘草一起煮水喝。

如果风寒在外,同时风寒入里化热,这时候就是外寒里热,除了风寒的表现之外还有内热的特点,这时候可以使用荆芥与葛根、柴胡、*芩、板蓝根一起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假如是外感风热,有身热、略微怕风寒的表现,且没有汗或者汗出不畅,同时头中晕痛,咽喉有痛,常用的搭档方式荆芥与薄荷。

比如刚刚外感风热较轻者可用荆芥、薄荷、辛夷三味中药;外感风热较甚者则改用荆芥配伍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芩、栀子一起清热解*。

二、荆芥清头。

荆芥的另一个特点还是能够“清阳上达”,所以能到顺着经络上达于头,从而善于祛除头部的风邪,当然单一的使用荆芥就有所“力不足”,所以也得适当的配伍。

风邪犯于头,则多表现出晕或者痛。如果是因为风邪的头中痛,可用荆芥、川芎、白附子、牛蒡子一起用,这个方法出自于《普济方》;还可以用《杨氏家藏》中的荆芥、天麻、川芎、白附子的搭配方式。

如果属于外感风邪,头中痛牵扯眼眶或者面部有肿的人,可用荆芥、白芷、升麻以及葛根。此外,如果是风寒,须用荆芥与川芎、白芷、细辛、羌活。

三、荆芥利于目。

《滇南本草》久提出荆芥“明目”的作用,尤其是风邪所产生的眼睛亚健康更为适用。如果是风邪产生的目眦发红而肿,有痛的感觉,可用荆芥穗与防风、生地*、赤芍、栀子搭档。

如果是肝经有热从而肝风内动,属于“内风”,表现出眼睛的眼白发红而肿,也伴有痛,可用荆芥与栀子、大*、甘草;如果是眼内有翳膜属于风邪者,从而昏花,可以荆芥配伍菊花、木贼、楮实子一起用。

四、荆芥利咽。

荆芥既可以疏风清热,又善于“消疮*”,朱丹溪曾提出过“咽之痛必用荆芥”的说法,因此在实际运用中非常的常用。

如果属于风热的人,特点咽东西的时候痛,而且是犹如针扎着一样,可以使用荆芥搭配薄荷、僵蚕、桔梗一起用,或者搭配牛蒡子、炒白牵牛子、甘草亦可。

如果是属于热*者,特点是何时都痛,可用荆芥与牵牛子、甘草同用,如果热*较盛者,可用之配伍*连、山栀子、连翘。

五、荆芥通肺气。

荆芥可用于喘咳,不论是古方还是如今的组方中都屡见不鲜,比如外感喘咳者,可用《太平惠民方》中的“消分百解”,或者《证治准绳》中的“五拗”等等。

然而荆芥除喘咳不仅限于外感,如果是久咳气虚,可用荆芥穗、诃子一起用;如果是肺中的寒气盛而痰多,可用荆芥穗与细辛、半夏、麻*一起用,但是细辛、半夏均有*,需谨慎使用。

荆芥是辛散植物,其辛散之力比较强,所以表虚而有汗的人就不适合用荆芥,再就是有疮且已经溃破的人不能用荆芥。还有一点就是荆芥用5至10克即可,不要多用。

养生就是调整身体的状态,保护好脏腑、气血津液,不能让自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再就是养生需要因人、因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